每天早上飄著蛋餅香、鐵板滋滋作響的台灣早餐店,其實藏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冷知識!從第一家連鎖早餐店的誕生,到各地獨有的菜單和密集度,通通大有來頭。這篇讓你一邊看一邊點頭,才發現原來熟悉的早餐文化這麼精彩。  

 

台灣早餐店裡的每份蛋餅、漢堡、奶茶,看似平凡,背後藏著不少有趣的故事。你可能天天吃早餐,卻沒發現這些小細節早已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。接下來的 9 個冷知識,讓你對早餐店有全新的認識。
 

9 個有趣的台灣早餐

1. 台灣早餐店密度全世界第一

當你以為便利商店已經夠多,其實真正密度最高的,是台灣的早餐店。根據 2024 年統計,全台連鎖台灣早餐店數量已突破 19,000 家,等於平均每 1,000 人就有一間早餐店,超越全球任何一個國家。不管在都市巷弄、學校旁、車站口,總能看到熟悉的鐵板聲、早餐阿姨俐落翻動蛋餅的身影,這樣的景象早已融入台灣人的日常。

根據 2024 年統計,全台連鎖台灣早餐店數量已突破 19,000 家,等於平均每 1,000 人就有一間早餐店,超越全球任何一個國家。

(圖片來源)  
 

2. 多元混搭

走進台灣的早餐店,常會有種「全品項美食集合」的錯覺。一份菜單上能同時看到蛋餅、燒餅、漢堡、蘿蔔糕、鐵板麵、法式吐司,附上雞塊、地瓜球,甚至甜甜的薯泥沙拉或玉米濃湯。這樣的餐點組合方式,讓人早餐就能吃到中式、台式、美式的組合,想怎麼配、都能自己決定。


3. 明顯的地區特色

每個縣市的早餐店,都有屬於自己的「在地口味」,像台北講求效率,早餐店多以外帶為主,蛋餅切好、飲料封膜完成後便可迅速帶走;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絕對非「東泉辣椒醬」莫屬,不論是蛋餅、蘿蔔糕還是鐵板麵,只要加上東泉,整體味道立刻升級;南部如高雄、台南則重視份量與飽足感,早餐常有漢堡、肉排、熱湯等多樣搭配,口味上偏甜或重鹹,像台南的蛋餅常加甜醬油膏,高雄則愛用蒜蓉醬或沙茶提味,讓整體風味更濃郁;而花東地區則有融合在地特色的創意早餐,像小米飯糰或地瓜蛋餅,吃得到當地食材。


4. 飽足感為主

在台灣,早餐吃得飽這件事,是從農業時代就留下來的生活習慣。早年務農的人天還沒亮就要開始勞動,一頓紮實的早餐是撐過整個上午的關鍵。許多上班族、學生從早忙到中午 12 點才吃午餐,中間沒時間吃點心,自然會在早餐這一餐下足工夫,吃飽才有力氣面對一天。

台灣早餐要吃飽這件事,是從農業時代就留下來的生活習慣。

(圖片來源)


5. 滿滿人情味

每天早上走進熟悉的店家,老闆一句「帥哥今天一樣喔?」或「美女奶茶幫你少冰囉。」,這種被記得的小細節,比餐點本身還讓人開心。有時候你還沒開口,餐點就已經準備好了,而這份親切感,讓早餐店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地方,也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最溫暖的一站。


6. 吸管套要套在吸管上

在台灣買早餐飲料,很多人會習慣把吸管套拆下來後,不是丟掉,而是順手把它綁在吸管上,有人打蝴蝶結、有人直接纏一圈。有人覺得這樣比較乾淨、吸管套不會亂飛,也可以作為識別,避免喝到同桌的飲料。還有些人純粹出於習慣,覺得不綁起來反而怪怪的。雖然沒人規定這樣做,卻默默變成早餐時間裡最台、也最親切的小細節。


7. 大冰奶是通腸劑

台灣早餐店裡的大冰奶,尤其是那種甜度剛好、冰塊一堆、入口香濃的傳統早餐店冰奶茶,早就不是單純的飲料,而是許多人早上排便的「神隊友」,更被不少網友笑稱:「喝完不用 30 分鐘,廁所見。」


8. 韓國人票選最愛的台灣早餐-蔥抓餅

近年來不少韓國旅客分享台灣早餐時,都特別提到「蔥抓餅」的驚豔感。在韓國 naver 部落格,網友大讚蔥抓餅「鹹香又酥脆」、「加蛋加起司超罪惡」,還說來台灣旅遊時幾乎天天都要吃,外酥內Q、煎得金黃焦脆的餅皮,讓他們印象深刻。

 

像是台北永康街的「天津蔥抓餅」,就是人氣超高的排隊店,剛好就在來好永康店附近。每到營業時間,香氣撲鼻,常吸引不少外國遊客駐足。

 

9. 台灣第一家連鎖早餐店「美而美」

從 1980 年代,美而美主打現做的三明治、蛋餅、鐵板麵,一路從南部展店到全台,讓早餐店走向有規模、有系統的連鎖經營。由於早期美而美的知名度與成功經營讓人印象深刻,許多後來的新品牌都想搭上這股熟悉感,於是出現大量帶「美」字的早餐品牌,像早安美芝城美而香

「美而美」是台灣第一家成功發展成連鎖體系的早餐品牌。

(圖片來源

 

接下來,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每段時期的台灣早餐吃什麼

 

台灣早餐歷史

1. 傳統農業時代

在還沒有蛋餅、漢堡的年代,台灣傳統早餐大多以米食為主,像是稀飯配醬瓜、滷蛋、菜脯,或者來一碗熱呼呼的地瓜粥、米粉湯,就是農村家庭最常見的早晨滋味。那時候的早餐強調「吃飽才有力氣做事」,因為務農的生活從天未亮就開始,一頓紮實的早餐,是整天體力的來源。

 

2. 戰後移民潮

二戰結束後,大批來自中國各省的移民來到台灣,帶來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,像是北方的豆漿油條、山東大餅、河南饅頭。有些家庭甚至會自己做鹹豆漿,而市場也陸續出現專賣燒餅、煎包的小攤,在台灣融合成新的在地早餐樣貌,也讓早餐這件小事有了更多選擇。

 

3. 台灣經濟起飛期

從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,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,都市化腳步加快,生活節奏也變得更緊湊。過去在家煮早餐的習慣,逐漸被外食取代,街頭巷尾出現越來越多提供西式輕食的早餐店,店主打現點現做,不僅方便,口味也比傳統早餐更多樣化,蛋餅、鐵板麵、漢堡等「台式西式早餐」逐漸成為主流。

過去在家煮早餐的習慣,逐漸被外食取代,街頭巷尾出現越來越多台灣早餐店。

(圖片來源
 

4. 現代多元時期

到了 2000 年以後,更多創意組合、文青風格、異國風味的早餐陸續登場。從中式飯糰加起司,到早午餐的班尼迪克蛋、酪梨吐司,早餐不再只是求快、求飽,而是變成一種「生活品味」的展現。同時,越來越多年輕創業者投入早餐市場,不少店家注重店面設計、餐點擺盤,走進去宛如咖啡廳。再加上外送平台(Uber EatsFoodPanda)普及,讓早餐也能「懶人享用」,不出門也能吃到現做熱食。

越來越多年輕創業者投入台灣早餐市場,不少店家注重店面設計、餐點擺盤,走進去宛如咖啡廳。

(圖片來源

 

對很多外國旅客來說,早餐就是吐司、炒蛋配杯咖啡。下次有朋友來台灣,別只帶他們逛夜市,早上也別忘了帶他們去吃一頓熱騰騰的台灣早餐,讓他們認識獨特的台灣早餐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