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你能想像嗎?紅龜粿的前身,竟然是「真的烏龜」。這塊看起來可愛又討喜的紅色米粿,有著不少讓人意外的故事,本篇整理了 8 個讓人重新認識紅龜粿的冷知識與 2 個體驗課程,帶你從「了解」到「親手做」。
紅通通、圓滾滾,一上桌就吸引目光的紅龜粿,你對它的印象是什麼?是拜拜時一定要有的供品,還是外皮 QQ、內餡甜滋滋的傳統點心?其實它的名字跟形狀都藏有特別的用意,一起來認識台灣的古早味糕點。
在台灣,從家裡拜祖先到廟裡還願,紅龜粿常常是供桌上的主角。這塊外表像小烏龜、全身紅通通的糯米糕,因為烏龜壽命長,象徵健康與穩定,而紅色代表喜氣與祝福,所以紅龜粿被當成能帶來好運與祝福的吉祥食物。紅龜粿大多是甜紅豆餡,有些地區會加花生、芝麻、綠豆泥。現在也有不少糕餅店做出抹茶、芋泥等創新口味,不過傳統口感依然是許多人心中的首選,軟糯香甜的滋味,像回到小時候過節回外婆家,咬下去就充滿熟悉感。
很多人會問紅龜粿可以拜神明嗎?其實,它不只是用來祭祖,也經常出現在神明生日時的祝壽禮裡,而且是非常受歡迎的選項。從媽祖生日、王爺遶境到土地公誕辰,都能看到民眾捧著紅龜粿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順利。
(圖片來源)
1. 紅龜粿其實是「升級版活龜」
早期在台灣的民間信仰裡,拜神明講究誠意,甚至會用活烏龜當作祭品,祈求長壽、平安與福氣。不過後來活龜來源日漸短缺,也有人覺得活體祭祀太殘忍,改用糯米做成烏龜的形狀,既保留原本的意思,也更有人情味,紅龜粿就這樣出現了,用甜甜軟糯的方式,延續對神明與祖先的敬意,也可以說,它是「升級版」的活龜。
2. 客家「新丁粄」和紅龜粿像雙胞胎
說到祝賀添丁,不只有紅龜粿,客家族群也有一種幾乎長一樣的糕點-新丁粄。兩者看起來都像紅紅的烏龜,背上有壓紋。不過 2 者還是有一些差異,紅龜粿用途廣,從拜神明、還願到祝壽、過節都會出現;新丁粄則是專門用來報喜的「添丁禮粄」,只有家裡生了男嬰才會製作。紅龜粿大小不一,有時還會壓上「壽」或「福」字;新丁粄則常是大型烏龜形狀,正中印上「丁」字或「添丁」兩字,代表傳宗接代、香火延續。
(圖片來源)
3. 拜錯形狀會被嫌「不吉利」
別以為紅龜粿只要紅、像烏龜就好,老一輩在挑的時候十分講究,會特別看「龜殼的紋路」。龜殼壓紋模糊、邊緣變形,可能會被認為「不成形」或「氣不正」,在某些長輩眼裡,這樣拿去拜神明或祖先反而不妥,就像你過年送人禮盒,如果包裝皺皺的,看起來就不夠用心。所以下次買紅龜粿時,記得特別挑龜背飽滿、紋路清晰的,看起來「有精神」,才覺得這樣拜才吉利。
4.「還龜」是神明版借貸制度
在某些廟宇,紅龜粿不只是供品,還成了一種信仰裡的「借貸制度」。向神明祈求願望時,可以「借龜」表達心願,像是希望生子、求健康、賺大錢。等願望成真,就要「還龜」,而且不是還一塊,而是求一還二,還得更大顆,表示感謝與回報。
(圖片來源)
5.「粿」台語音近「貴」,象徵富貴壽喜
你知道紅龜粿怎麼念?在台語裡是「âng-ku-kóe」,其中的「粿(kóe)」發音聽起來跟「貴」很像,諧音聽起來吉利,剛好搭上紅色的喜氣和烏龜的長壽意象,就變成了「富貴壽喜」的祝福糕點。
6. 台灣有龜粿雕刻活動
在雲林林內鄉,當地農會每年都會舉辦「紅龜粿雕刻活動」,有的人用模具壓出傳統圖,還有人做出巨無霸造型龜粿,吸睛又有創意。比賽同時也在推廣米食文化,因為紅龜粿是用在來米做的,林內又是米鄉,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年輕人也能認識傳統食材與節慶習俗。
(圖片來源)
7. 有人把紅龜粿拿去炸或夾蛋餅吃!
別以為紅龜粿只能拜拜或蒸著吃,有的人會把整塊紅龜粿拿去炸,外皮炸得酥酥脆脆,裡面還保有軟 Q 的紅豆餡,一口咬下像在吃甜版炸年糕;也有人把它夾進蛋餅裡煎,紅豆的甜加上蛋餅的鹹,意外變成超療癒的甜鹹混搭風。
8. 紅龜粿底部的芭蕉葉很重要
芭蕉葉本身就有淡淡的香氣,蒸起來會讓糯米皮多一層自然清香,像是古早味的天然香料。更厲害的是,芭蕉葉還具有天然的防潮與抗黴效果,可以避免粿底黏黏濕濕,保存時間也更久一點。對早期沒有冰箱的時代來說,這種做法不只是衛生,也是一種「讓食物多放幾天」的生活智慧。
想自己做紅龜粿嗎?其實不用大廚等級也能在家動手做,材料簡單,步驟清楚,只要有一點耐心,就能做出外皮 Q 彈、內餡綿密的古早味。
1. 材料
外皮材料:糯米粉、水、紅麴粉)、油
內餡材料:熟紅豆、糖、麥芽糖、鹽
2. 模具
紅龜粿專用模具、芭蕉葉、蒸籠、耐熱紙或布
3. 做法
煮餡料:將紅豆煮軟,加糖與麥芽糖炒成紅豆餡,放涼備用。
揉外皮:糯米粉加紅麴粉、水與油揉成不黏手的米糰,靜置一下讓它更有延展性。
包餡塑形:取一塊米糰壓扁,包入紅豆餡,收口搓圓後放入模具中壓出形狀。
放上葉子:把壓模完成的紅龜粿放在剪好的芭蕉葉上,整齊排入蒸籠。
蒸製:冷水起蒸,水滾後中火蒸約 10-12 分鐘。記得鍋蓋要用布包起來,避免水氣滴在表面造成龜殼圖案模糊。
放涼即可食用或冷藏保存。
現在也有不少地方開設體驗課程,從揉粉、壓模到放上芭蕉葉,一步步教你做出傳統紅龜粿。
1. 雙口呂
在老三合院中進行,空間裡保留灶腳、紅磚與竹編的老味道。課程從認識紅龜粿的圖騰開始,自己動手製作模具、搓揉米糰、包入紅豆餡,最後親手印出屬於自己的紅龜粿。每人可現場製作約 8~10 顆成品,搭配祈福儀式與節慶故事的導讀。所使用的食材也極具講究,外皮以秀明自然農法黑糯米與桃園三號糯米製成,紅豆餡選用台南萬丹紅豆與黑糖熬煮而成,不添加人工香料與色素,紅色來自天然紅麴粉。
(圖片來源)
2. 粿食研究室
特別設計給 6~12 歲孩子與家長一起參加,從揉米糰、拌餡料、壓模成型到蒸煮出爐,每一步都親手完成。不同於常見的紅色外皮,這裡製作的是王功在地特色的白色紅龜粿。課程過程中,老師會帶小朋友走進店外田間,實地認識米糰、月桃葉等製粿材料來源,讓孩子知道食物不只是從超市來的,也能親手製作,並認識台灣傳統食物的故事與脈絡。現場還會介紹白色紅龜粿的由來,搭配紅茶與簡單點心,讓這段 90 分鐘的行程成為知識、手作與親子回憶的完美融合。
(圖片來源)
下次想讓外國朋友認識台灣的傳統糕點,紅龜粿不只可愛討喜,更是最能代表台灣人情味的傳統點心,直接帶他吃紅龜粿、介紹各種冷知識,從一顆小粿開始認識台灣。